关于印发《创建科协工作“1+5”模式赋能九江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的通知
机关各部室、直属单位,各县(市、区)科协,市级学会、高校科协、医院科协、企业(园区)科协:
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,认真落实市委加快打造“三个区域中心”、建设一个“美好家园”思路举措,推动科协工作创新争先,助推九江高质量发展,结合科协实际,特制定《创建科协工作“1+5”模式赋能九江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,请大家遵照执行。
附件:《创建科协工作“1+5”模式赋能九江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
九江市科学技术协会
2024年12月2日
创建科协工作“1+5”模式赋能九江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
为加强党对科协工作的全面领导,推动科协工作创新争先,助推九江高质量发展,现就聚力科协重要领域、关键环节,创建“1+5”工作模式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一、总体要求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着眼科技赋能发展、创新引领未来,围绕市委加快打造“三个区域中心”、建设“一个美好家园”,认真履行“四个服务”职责,整合资源,创新思路,大力实施科协工作“1+5”模式,即围绕“一条主线”(弘扬科学家精神),着力打造“五大平台”(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平台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平台、科技聚才精准服务平台、科技传播提升素质平台、科技咨政建言献策平台),明确“科技共享,美好生活”的目标定位,推动科协工作系统性再塑、整体性构建,为九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贡献科协力量。
二、主要措施
1.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。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。九江市科协坚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以此为主线、为抓手,立根铸魂、固本培元,创新工作举措,改进工作方式,用足用好科普科创系列阵地,普及科学知识,推广先进技术,传播科学思想,涵养优良学风,倡导科学方法,捍卫科学尊严,提高全民科学素质;积极引导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,勇攀高峰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,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,淡泊名利、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,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,甘为人梯、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,凝聚起众心向党、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。
2.打造“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平台”。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,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。九江市科协坚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,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,面向全市经济主战场,着眼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,着力打造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平台。主要内容:(1)建好科技“四站”。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、专家工作站、“海智计划”工作站、学会科技服务站功能,推动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;服务“9610”工程实施,依托“四站”推动石化化工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等九大制造业产业链发展。(2)实施科技服务团卓越行动。深化产才融合,强化校企联动,引导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科技“四站”等与企业建立科学共同体,开展结对帮扶,实施卓越行动,制定卓越计划、组建卓越团队、开展卓越实践、完成卓越目标,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,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激活区域发展的澎湃动能。(3)办好产业发展交流活动。着眼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,扩大“双招双引”成果,围绕实施九大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,定期开展产业交流活动。支持市县学会、县级科协等围绕重点产业,跨区域举办学术交流会。支持共青城市定期举办低空经济发展交流会。(4)发挥企业科协作用。加强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,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引导更多企业参加创新方法大赛并持续力创佳绩。
3.打造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平台”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建设和美乡村,打造现代版“富春山居图”,离不开科技赋能。九江市科协积极打造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平台,不断深化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工作模式,定期开展科学研究、人才培育、农技服务,努力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。主要内容:(1)推进科技小院建设。引导科研院所科技人员、高校师生投身乡村一线,助推产业振兴,坚持把“两茶一水”作为科技小院建设的重中之重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,达到“创建一家小院、带动一方产业、辐射一片乡村”的效果。(2)加强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训。定期举办农村青年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、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训班,建强一支乡村振兴“头雁”队伍,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。(3)抓实乡镇科协、涉农学会组织建设。引导乡镇科协、涉农学会与人才工作站联动建设、融合发展。注重点面结合,培植一批乡镇科协、涉农学会先进典型。(4)搞好乡村振兴结对帮扶。重视市科协结对帮扶彭泽县黄花村工作,选优派强驻点服务,结合村情民情、产业基础,发挥科协系统职能优势,落实帮扶措施,促进产业发展。
4.打造“科技传播提升素质平台”。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,“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,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,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”。九江市科协秉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,以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核心,强化科普队伍、科普阵地建设,构建科普内容、科普活动、科普宣传“三个矩阵”,积极打造科技传播提升素质平台,努力构建全域全时的大科普体系。主要内容:(1)创新科普活动载体。以“爱科学、爱生活”为主题,强化科普“五进”宣传,办好全民素质大赛;因地制宜开展科普之春、科技大篷车、校园科普秀、科普夏令营等科普活动;推进本土特色科普内容开发,搞好科普内容创作,举办科普微视频有奖征集,创办“百姓科普戏台”;打造“科普云”,优化功能模块设置;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,培养一支科普小讲解员、小宣传员队伍;强化青少年科学教育,重视培养高素质创新大军。(2)用好科普教育阵地。发挥现有60家全国和省科普教育阵地作用,强化各类主题科普场馆作用;依托科普教育阵地,积极打造一批科普小镇、青少年科普服务能力提升项目、现代农业产业科普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等。(3)成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。市县联动成立科学家精神九江宣讲团,定期举办“两院”院士等科学家先进事迹宣讲活动。(4)加强科技馆建设。全力参与九江科技馆建设,引导和鼓励各县(市、区)建好用好当地科技馆。
5.打造“科技聚才精准服务平台”。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的有机结合体,科技人才贵在聚而用之。九江市科协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,积极打造科技聚才精准服务平台,在汇聚八方俊才、倾情提供服务的同时,引导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、服务九江高质量发展。主要内容:(1)兴建科技工作者之家。采取“1+13+N”的模式,建设一批有温度、可信赖的“科技工作者之家”:依托海岸宾馆或其他相关阵地,兴建1个市级科技工作者之家;13个县(市、区)依托工业园区、县级学会等,分别建立1个以上科技工作者之家;功能区、市级学会、重点企业等因地制宜建立若干个科技工作者之家。明确建设标准,整合设施资源,发挥阵地效用,力戒形式主义。坚持政治建家、组织建家、服务建家一体推进,优化功能布局,提供基本服务,精心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,切实让科技工作者队伍聚起来、活起来、强起来。(2)建立科技专家库。重视加强高端科技创新智库建设,以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学会和重点企业高管、企事业单位“三高”产业技术人才等为主体,建立九江科技专家库,实行信息动态更新。加强与科技专家常态化联系,一方面围绕“双招双引”为九江引入高端人才、资源、项目,另一方面通过建立“一库一册”(一册即企业技术需求册),搞好人才与企业精准匹配,促进产业循环发展,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聚变。(3)积极宣传举荐科技人才。大力选树先进典型,激发人才活力,协助省科协做好组织渠道推荐(提名)“国家卓越工程师”“全国创新争先奖”等候选人工作,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示范引领。积极参加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国情考察活动、省科协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等。(4)办好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。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与科技活动周等结合开展,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和潜力,引导他们发挥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第一动力和第一资源作用。
6.打造“科技咨政建言献策平台”。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论证和咨询服务,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,是科协系统的重要使命。九江市科协主动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,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工作者智囊作用,把畅通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渠道作为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途径,着力打造科技咨政建言献策平台。主要内容:(1)组织年度决策咨询课题研究。建立健全科技政策咨询机制,每年组织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究,设立重点课题和自选课题,不断扩大课题覆盖面,鼓励科技工作者围绕九江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,形成科技工作者建言专报,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。(2)开展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。坚持每年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并编纂论文集,通过学术论文的交流和分享,促进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。(3)加强学会组织建设,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学会联盟。树立“大学会”工作理念,整合区域内外资源,引导学会做大做强。优化学会治理结构,完善治理方式,健全运行机制;重视学会能力支持,引导学会常态化开展学术交流、科学普及活动,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;支持学会相向融合,建立联合体,实现集群发展,策应九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,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学会科技战略联盟,通过请进来、走出去实行互促互进的战略协作,强化抱团发展的集聚效应,凸显学会大局贡献度。(4)切实发挥科技界代表、委员作用。围绕科技、科协界别普遍关切的重大问题,组织相关市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参政议政,通过代表建议、政协提案、社情民意、调研报告等形式,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和建议。
三、工作保障
为确保“1+5”工作模式落实落地、常态长效,九江市科协强化工作保障,加强科协系统自身建设,牢牢把握增强政治性、先进性、群众性要求,着力建设开放型、枢纽型、平台型科协组织,为九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。一是坚持党建引领,强化组织保障。实行市科协领导干部联系片区制度,每人联系1-3个县(市、区),支持高端科创平台建设,指导县级科协、基层组织开展工作,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有效覆盖,实施党建强会工程,健全党组织星级创评制度。二是重视政策支持,强化物质保障。落实经费、人才、制度等组合政策,营造“有人办事、有钱兴事、有章理事”的良好环境。三是实施人文关怀,强化精神保障。增浓科协工作情怀,落实人文关怀,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、广交科技工作者之友,切实做到以事业召人、以待遇引人、以感情留人。